采样人:姜金池、闫爽、李鹏
时间:2015年7月
地点:湖北钟祥
样品:随机采取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粪便样品
钟祥位于湖北中部,江汉平原北端,是汉江平原与鄂北岗地的结合部、这颗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明珠,有着广袤肥沃的土地和优越的地理区位。汉江从北至南纵穿全境,境内山丘、湖皆有,土壤环境质量好,是一块风水宝地。总面积居湖北省县市第三,人均耕地居全省之首。耕地中一、二级地占95%左右,非耕地95%均能植树种草。
钟祥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国家级大口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特别是黄仙洞2万多平方米的喀斯特地貌为世界罕见。

大洪山风景区
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产生和传承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普查表明,钟祥市境内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近千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在这些遗存中,其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丰富的楚文化内涵、浓郁的明代文化色彩和绚丽多姿的文物景观,尤为世人所瞩目,钟祥由此被誉为“大地博物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钟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钟祥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700多年,被称为长寿县已有1000多年。

春秋战国称郊郢,系楚国的陪都。南朝刘宗明帝秦始六年(公元470年)置萇寿县,北朝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为长寿县。南朝至明朝中叶1300多年间,先后称郢州、安陵府、安陵州。长寿县。以“长寿”为县名的,是中古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据《宋书州郡志》记载,明帝秦始年间,全国的一次人口普查,长寿老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此后,钟祥的许多地名便与“长寿”相联系而沿袭至今,如:长寿河、长寿店、长寿村、万寿店、胡子山、百岁桥、百岁村等。“百岁碑”的记载甚多。这些地名、碑文佐证了钟祥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地。
2008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确定六大长寿之乡,钟祥排名第二。全县现拥有80岁以上老人15507人、百岁老人77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8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8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9.88岁。
2015年5月19-21日,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专家委员会,联合国老龄所在马耳他共和国举办第四届“人口老龄化长寿化国际研讨会”。会议根据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专家委员会对中国湖北省钟祥市“国际区域人口长寿指数”的科学评估,认为钟祥的人口长寿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三大类八项最基础性的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长寿之乡所要求的指数。据此,决定认证钟祥市为“世界长寿之乡”,颁发了证书和匾牌。
钟祥土壤中富含钙、铜、铁、硒、钾、镁、锰、锌等元素,该市所产的谷物类粮食质量优良,长期食用对人体特别有益。钟祥大米中的铜、锌、锰、硒四种微量元素含量分别是非长寿县的1.75倍、1.57倍、1.58倍和1.72倍。同时,钟祥大米中各种元素对全身负荷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长寿乡。根据对钟祥百岁老人头发取样化验,铜、硒、锶、锌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老人。
长寿老人
钟祥市下属洋梓镇、长寿镇、丰乐镇、胡集镇、柴湖镇等16个镇。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去了较有代表性的长寿镇和柴湖镇。在当地联系人和介绍人的带领下,我们先去了长寿镇。长寿镇风景秀丽,环境优美,“长寿米”盛名远扬。在长寿镇,我们询问了当地各个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饮食习惯等,详细记录后开始进行样本采集。我们将采样器皿分发给采样对象,一一对应编号,并对他们讲述了具体要求以及注意事项。采样后将样品独立分装后冷藏保存带回。
紧接着我们去了柴湖镇。柴湖镇是一个移民大镇,了解到这一特点后我们详细询问了当地采样人群的基本信息及饮食习惯并进行记录,利于之后对样本进行更全面的分析。我们在和长寿镇同样的采样过程下进行样本采集、编号及保存。

此次采样,在与长寿镇和柴湖镇居民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随和,也了解到当地居民不仅平均寿命高,而且生活习惯健康,可以通过结合他们的饮食及生活因素与人口年龄的关系来进一步分析钟祥市长寿人群的特征。
本次针对湖北钟祥各年龄段人群进行粪便样品采集,以粪便样品为典型,全面解析并获取其中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一方面建立中国肠道微生物资源种子库;另一方面可以用于分析长寿地区人群肠道菌。
本次采样以湖北省钟祥市长寿镇、柴湖镇为目标,采集当地人群粪便,以发掘其微生物资源。因时间有限,待样品分析后,可对部分地区进行乡镇全覆盖补充采样。
网站编辑:星晴、Feng
责任审核:海阔天空
欢迎广大读者投稿以及建言献策
投稿邮箱::jup@jiangnan.edu.cn
